新聞詳情
文物徽章背后的歷史故事
來源:本站 作者:匿名 發(fā)布:2024-08-25 修改:2024-08-25
隸屬:行業(yè)新聞 點擊:357
這枚略帶銹蝕的徽章是珍貴的國家三級文物,現(xiàn)藏廈門市博物館。它來自在抗日戰(zhàn)爭初期聞名海內外的“廈門兒童救亡劇團”,簡稱“廈兒團”。
1937年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全國人民同仇敵愾,奮起抵抗日寇侵略。在廈門有30多名熱血少年,在中共廈門工委的直接領導下,組成兒童救亡劇團,他們白天在街頭高唱抗戰(zhàn)歌曲,為抗日將士募集錢糧,晚上在劇場演出,為民眾加油鼓勁。他們的救亡宣傳活動成績斐然,后來成為抗戰(zhàn)時期中國最有影響力的“四大兒童劇團”之一。
1938年,為了爭取海外華僑支援祖國的抗戰(zhàn)事業(yè),“廈兒團”被派往南洋,去各地演出募集抗戰(zhàn)資金,他們首先從漳州前往到廣州,邊走邊唱,邊走邊演,一路上宣傳抗戰(zhàn)。他們到達廣州時在廣州引起社會轟動,在廣州負責抗戰(zhàn)宣傳工作的鄧穎超同志親切接見了“廈兒團”全體成員并合影留念。
后來,“廈兒團”從廣州前往香港、越南、柬埔寨等地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和募捐,兩年間輾轉20多個城市,演出數(shù)百場,最終帶著募捐到的五大卡車藥品、衣物和10多萬外幣返回祖國,有力地支持了祖國的抗戰(zhàn)。他們身上的肩章和徽章成了榮譽的象征。
“皖南事變”后,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,“廈兒團”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,根據(jù)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,“廈兒團”在1941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,停止了活動,但“廈兒團”的領導者和團員們,在中國革命烘爐的鍛煉和考驗中繼續(xù)成長,有一些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。新中國成立后,“廈兒團”團員分布在北京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、四川、重慶等地,不少團員成為演員和導演,有的還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機關的骨干人員,繼續(xù)為革命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
上一個新聞:武漢新城頒發(fā)首張
下一個新聞:半程馬拉松獎牌背
同類新聞
- 2025-01-11 路名更新 老門牌何時拆除?
- 2025-01-10 西湖文旅上新蛇年主題徽章
- 2025-01-09 發(fā)揚拼搏精神 斬獲8枚獎牌
- 2025-01-07 棗陽市第四實驗小學舉行“紅領巾獎章”二星章表彰儀式
- 2025-01-06 掃文化墻上二維碼,聽門牌號背后的故事
- 2025-01-05 查獲入境旅客超量攜帶動漫徽章